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
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消费者生命健康,更是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从地方承办的各地独居特色的美食节,到红极一时的电视综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均反映了人们对于“饮食”的关注度日趋火热。但是,最近几年的“海底捞老鼠”、“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着实让全国人民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成果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全国各地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根据百度Index显示,截止5月23日,食品安全的搜索指数高达2159,资讯指数高达198772,并存在上升趋势。可见,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人们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区块链的天然特性助力实现食品溯源
区块链技术也被称之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天然特性包括:公开透明,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记录,且链上信息无法被篡改,具有很强的可溯源性。
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建立食品溯源的目标。一旦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任何人均可回溯到每个交易节点,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记账方式,统一食品从产至销的所有记账环节,进而切实实现食品溯源。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重塑互信关系、增强公共监管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特性之一,这使得将所有信息均公开记录在分布式的公开账本上,与此同时,数据的承载不依赖于任何个人或组织。
食品在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录入后,不可修改且可追查,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均能查询到食品自种植、生产、制作,到出厂、上架、销售、运输所经历的所有过程。一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所有信息更加透明,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运输者的互信关系得以重塑。另一方面,由于“公开账簿”中的信息是透明的,所以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整个食品由产至销的监督权限,各个节点信息录入者的造假成本大大提升,市场的公共约束力大大增强。
三、区块链在食品溯源领域的应用已达成共识
现阶段沃尔玛、京东、阿里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在食品溯源领域应用的验证。部分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等也已经开展相关区块链在食品溯源领域应用的探索。
四、区块链在食品溯源领域的应用还需不断完善
首先,虽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各环节参与者之间的互信关系重塑,并且能够提升市场的公共约束力,提升各个节点信息录入者的造假成本。但是食品本身的物理造假等问题依然有存在的可能。如何结合征信、社会监管、区块链技术等多方面力量彻底杜绝食品造假还需深入的探索。
其次,从理论及发展前景上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食品溯源问题已经达成共识。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食品需求端自然是希望消费得到保障。那么食品供给端是否会有足够的产品上线,供给端是否愿意进行信息共享,是否在市场的机制下不上链的企业将被淘汰,是否应该建立奖惩机制,是否已经具备完善的运行准则、规定条例等,这些问题也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处理速度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主要阻力之一,现阶段吞吐率是否满足商用,如何满足商用等问题,还需在技术上进一步的研发。